智库专家:葛蔓

2022-01-12 06:28:22

1. 姓名:    葛蔓

2. 出生日期:  1955526    

3. 国籍:    中国

4. 婚否:     已婚

5. 教育程度:

受教育机构(及时间)

获得的学历学位:

2001-2003年  香港浸会大学

研究生就业社会保障课程

1996年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

专业英语写作课程证书

1992-1993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经贸专业英语证书

1978-1982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学士

6. 外语水平: 分为五等 (1 – 优良; 5 – 合格)

语言

 阅读

 口语

 写作

英语

1

2

2

7. 参加社会团体及兼职 :                   

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劳动学会社会保险研究会第一届秘书长 (1991-1995)


8. 工作单位及职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新疆托美托番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9. 研究专长:

就业及社会保障专家,具有25年以上组织并进行研究的工作经验。曾担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主持或参加多项国际合作项目。1993年以来,曾作为国务院重大总体课题《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起草小组组长并担任过多项由中央及地方政府资助项目。2001年以来,曾担任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区项目协调人、中国欧盟社会保障合作项目协调人,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聘请的国内高级专家。所从事的工作包括政策分析评估、立法与制度改革、制度实施与管理、发展模式追踪、基层社会调查等。长期担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法及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以及作为第一届社会保险研究会秘书长,同中央部委决策机构、地方管理部门、就业社会保障干部及劳动经济学术界关系密切。

10. 在国外工作经历:

   

     

美国

1990年5月

德国

1991年11月;1997年3月至9月;2004年2月

俄罗斯

1992年5月;1993年7月

印度

1993年3月;2007年2月

英国

1996年2月至1997年3月;2004年2月

菲律宾、韩国、日本

1999年5月至6月

瑞士

2001年10月至11月;2002年6月至7月

11. 工作经历

1982.7 -1987.2 铁道部 经济师 参与设计铁路系统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方案以及日常劳动保险制度管理工作

1987.3 - 1999.1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91年前任副主任)就业和社会保障调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地方动态追踪、国际合作项目申请、建立就业及社会保障数据库,以及组织翻译国外劳动及社会保障法等。研究范围包括劳动力市场、失业保险与就业促进、养老保险及企业年金,以及工伤保险等。

1996.2 -1997.2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访问学者,进行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比较研究。获英国国家科学院“中国大陆学者奖”,资助旅欧考察各国社会保障。

1999.12-2003.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就业和社会保障调查研究与政策评估,组织及参加多项就业及社会保障国际合作项目,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著作编辑。研究范围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施行中的成效与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就业及社会保障等。

2003.5 – 2010.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研究员、研究中心主任 劳动经济和社会保障双语教学与研究,范围涉及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模式、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及管理、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热点问题。担任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报告评估专家。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著作撰写。组织并参加多个国际研讨会并进行大会演讲。

12. 研究项目及成果:                                                                                                                                                                                                                                                               

1)研究项目

1)世界银行、中国财政部“中国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研究”。由世界银行、中国财政部聘请担任评估专家,负责对《中国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研究》报告进行评估,包括对项目总报告、项目活动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评估依据及指标,并对项目成果的推广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报告提交世界银行和中国财政部(2010年)

2)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福特基金会资助,与复旦大学合作进行“就业、贫困与非正规研究”。高级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国外考察及出席国际和国内研讨会并演讲(2006至2009年)

3)中澳政府管理项目“社会保障预算及其对可持续财政管理的长期影响------中国社会保障预算研究”。由澳方聘请担任中方专家,负责对项目承担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调查研究工作和总报告进行政策、预测模型和数据等方面的评估。最终报告(内容涉及失业保险及就业促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资金运行及财政支出)提交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2006至2008年)

4)高校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协调发展研究”。主持人及研究报告执笔人(2006至2007年)

5)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估方法国际研讨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召开,国际劳工组织专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管理官员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学者出席。主持会议第四单元讨论并进行题为“关于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估的中国适应性研究”演讲(2006年)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全国公开招标项目)“中国社会保障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主持人及主报告执笔人。负责项目设计与实施,组织调查研究及系列研究报告撰写,进行总报告撰写。内容包括有利于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失业保险与就业促进、养老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最终报告及系列分报告提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至2005年)

7)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全国公开招标项目)“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研究”,主持人及主报告执笔人。负责项目设计与实施,组织调查研究及系列研究报告撰写,进行总报告撰写。内容包括有利于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对一些就业绩效评估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创新。所提出的就业成本、产业就业率、资金就业率、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等就业经济指数概念被评估为全国首创,并使用这些指标对北京市劳动力市场运行进行了当期评估及未来变化前景预测。最终报告及系列分报告提交北京市政府(2004至2005年)

8)英国国际发展署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中英失业保险合作项目”。咨询专家,负责对《六城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报告》进行评估(2004年)

9)亚洲发展银行中国社会保障立法技术援助项目“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由亚洲发展银行聘请担任高级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及研究报告撰写。内容包括有利于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养老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最终报告提交国务院法制司(2002年)

10)国际劳工组织在世界60个国家开展的“21世纪――社会和经济保障研究”,内容涉及就业保障、职业保障、工作保障、社会保障等七项劳动者保障领域。由国际劳工组织聘任为中国区项目协调人及中国调研组长,负责项目实施、信息交流、提供数据、中国人口及劳动统计指标及内容解释及翻译,根据中国背景进行问卷修改,组织200名调查员对不同省份的4个城市进行4000份大样本问卷调查,项目进展报告撰写(2001至2003年)

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中国小城镇就业促进”。高级专家,负责在中国不同省份的4个城市进行调查并撰写研究报告。最终报告提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

12)世界银行“入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挑战”技术报告。国内专家,负责提供就业数据分析并进行政策评估(2001年)

13)国际劳工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由国际劳工局聘请为国内专家,并进行了题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最新变化》、《国外失业保险发展趋势》的大会演讲(1999年)

14)国际劳工组织与日本劳动和就业政策管理长期项目,以观察员身份对日本、韩国、菲律宾进行妇女就业考察,撰写关于中国妇女就业与福利待遇的陈述报告提交国际劳工组织,撰写考察报告提交中国劳动部(1999年)

15)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企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改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标小组组长及评标专家委员会委员,负责评标报告书撰写(1998至1999年)

16)亚洲发展银行项目“企业改革调整与社会福利”。国内专家,负责数据采集、政策评估及参加研究报告撰写(1994年)

17)英国政府资助、与英国发展研究所合作研究项目“社会福利与企业改革”。中方专家,负责项目实施、调查问卷设计、组织200名调查员对不同省份的3个城市进行5000份大样本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1000人进行了深度访谈(1994年)

1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改革问题研究”,参加研究报告撰写(1992年)

1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改革问题研究”,主持人,研究报告执笔(1991年)。获劳动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务院重大总体课题“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起草小组组长,主报告执笔(1990年)。获劳动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发表成果(就业相关)

1)《西方就业理论与中国就业特色》(著作),全书共计120万字。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

2)《就业学导论》(著作),33万字。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3)《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研究》(著作),25万字。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年12月

4)“中国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涉及社会保障与积极就业政策以及失业保险的内容),收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3月

5)“中国不存在高增长低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报,2007年1月10日

6)“联合国亚洲人类发展报告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判断太轻率”。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49期

7)“两栖式就业------安全阀与调节器”。提交第二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并进行论坛发言,2006年8月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业理论亟待创新”(上下)。中国就业,2006年第5、6期

9)“社会保障发展应当有利于实现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交第56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并进行论坛发言,2005年12月

10)“北京市社会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研究系列报告,2005年4月

11)“北京市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研究”,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研究系列报告,2005年4月

12)“北京上海两地就业相关问题比较研究”,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研究系列报告,2005年4月

13)《劳动法大词典》(失业保险部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14)“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困境与对策”(包括失业保险),收入《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选择》,英国发展研究所,1996年

15)“发展中的中国失业保险”(英文),在英国发展学年会中国论坛组的发言以及在英国几所大学的讲学提纲,1996年

16)《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失业保险部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

17)《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包括失业保险)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

18)“中国社会保险形势分析与预测”(包括失业保险),收入《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9)《经济大词典》(失业保险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20)《劳动行政管理知识大全》(失业保险部分)。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

21)“对失业保险若干问题的认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0年第4期